織密家門口“健康守護網”福田區探索多方協同公衛服務新模式
金年會在福田區福保街道明月社康里,近70名65歲及以上的老人正在井然有序地進行抽血、B超、心電圖、DR等相關體檢。這看似尋常的一幕,正是福田區深入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生動縮影。數據顯示,2024年明月社康向6421名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幫助老年人發現患病風險,預防疾病發生。
作為深圳中心城區,福田區深刻認識到國家基本公衛服務不僅是項民生工程,更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關鍵抓手。通過將基本公衛服務與城市健康管理需求深度融合,福田區構建起“數據共享、資源聯動、服務下沉”的全域健康網絡,把健康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為“健康中國”寫下生動的基層實踐篇章。
在景田北社區醫院,72歲的李奶奶僅用半天便完成了抽血、彩超、胸片等10余項體檢項目;龍尾社康構建的“慢病精細化管理”健康服務管理模式,將管理重心從單純控糖控壓轉向心腦腎并發癥的早期干預......國家基本公衛服務在福田精準落地。而這樣的便利場景,源于福田區構建的“3+10”健康服務網絡——3大醫療集團串聯10個街道,102個社康機構如健康神經末梢深入92個社區,形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
2024年11月,福田區開展專項攻堅行動,創新構建“公衛中心+社康機構+社區網格”三位一體協同機制,組建1196支社區(園區)網格服務小組,并聯合家庭醫生專業團隊,為轄區65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重點人群提供精準化健康管理,涵蓋宣傳隨訪、健康體檢、疾病篩查及健康宣教等多元化服務。據統計,該行動累計覆蓋重點人群近10萬人次。
“參加健康活動領了個智能藥盒,能提醒吃藥時間!”白領小林在華強北商圈的健康市集收獲頗豐。
如何讓居民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福田區的答案是:讓宣傳“看得見、聽得懂、用得上”,把健康宣傳玩出新花樣。地鐵站電子屏趣味宣傳國家基本公衛政策;社區廣場互動體驗區開展健康嘉年華活動;通過AI智能技術與轄區居民溝通互動;各類健康講座、義診活動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福田區創新打造健康傳播矩陣。
線上線下齊發力,將公衛服務內容滲透至居民日常生活場景,有效提升信息觸達率和居民知曉率。當前,福田形成了“服務可見、體驗可及”的強互動模式,切實增強居民對公衛服務的知曉率,推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深入社區、融入民生。
國家基本公衛服務強調普惠性與均等化,但在人口密集、需求多元的福田區,傳統服務模式常面臨“最后一公里”梗阻。在福田區衛生健康局統籌領導下,區社區健康服務管理中心協同轄區醫療集團、街道、社區開展基本公衛服務的宣傳與動員工作。一方面,醫療健康集團與街道公共衛生中心、社區公共衛生委員會建立日常溝通聯動機制,深入社區、企業、走進家庭,宣傳健康知識、基本公衛服務政策、內容、途徑等。另一方面,聯合開展“HCF”(醫院-社區-家庭)健康共建項目,探索發揮社區物業管家、樓棟長、黨員志愿者作用,搭建智慧健康信息平臺,構建全周期健康社區服務體系。
服務體系與協同機制的創新,讓福田區基本公衛服務質量穩步提升。2024年福田區家庭醫生服務簽約居民61萬余人,簽約率達40%以上,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連續九年全市第一。在福田,健康不再是冷冰冰的醫學術語,而是家門口的社康機構、手機里的醫生朋友、社區里的養生課堂。接下來,福田區將繼續深化宣傳推廣,加強基本公衛信息化建設,探索創新健康服務模式,推動基本公衛項目走進千家萬戶,讓惠民工程成為政府放心、群眾滿意的健康基石,助力基層群眾共享健康紅利,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