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健身器材不該是價低質次的代名詞
多位消費者近期向央視《財經調查》欄目舉報,一些生產廠家將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銷售進入市場。記者暗訪發現,有體育用品企業大量生產售賣非標準公共健身器材。
廠家制造這類不合格的健身器材,一般會在兩個方面“動手腳”。一是將器材的管材壁厚度降低,普遍僅為2毫米(國標要求不得低于2.75毫米),再加上除銹和噴涂的工藝偷工減料,導致鋼材的抗銹蝕能力和承重強度大幅下降,極易出現斷裂風險;二是將器材的安裝方式,從“地埋”改成“地上”,通過打膨脹螺絲固定,極易導致立柱松動。而國家標準明確規定:對于秋千、上肢牽引器、單雙杠等非框架式底座器材,嚴禁使用膨脹螺栓進行地面固定。
健身器材的質量和安裝是否規范,直接關系到健身者的安全。近年來,個別公共健身器材因質量問題、安裝問題,屢屢發生傷人事件。而大量不合格的非國標健身器材產品流向市場,顯然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安全風險。
針對此問題,6月1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當地執法人員會同公安等部門,在河北定州市對涉事企業依法立案調查。同時,國家市場監管部門與當地政府共同召開專題會議,制定專項整治方案,對當地體育用品企業進行全面排查整治。后續更大范圍的治理整頓工作,正在展開。
市場監管部門從源頭加強對體育用品企業的排查整治,很有必要。但除此之外,也不能忽視健身器材采購環節的規范。眾所周知,這些非標產品之所以有市場,買賣雙方都是看中了成本低、價格便宜的優勢。此前就有媒體報道,在不少電商平臺,一些商家對八件套室外健身器材開價僅3000元左右,而同樣數量的器材,如果是符合國標要求的產品,售價在4000到4500元。
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廣,室外體育場地和設施進入加速普及的階段,這個過程中,公共健身器材的市場需求自然也明顯增長。然而,這可能也讓一些人和機構看到了不當牟利的空間,極力壓縮生產成本。
在器材的檢測、驗收等環節,同樣問題不少。此次報道中,記者在調查一個經過招投標的村莊公共健身器材安裝項目時,就始終聯系不到中標和施工單位。而暗訪中,部分非標器材生產企業照樣可以出示檢測合格證書,聲稱“不需要將器材送檢,檢測單位也不用來人,直接花錢買”。甚至,諸如“某某養老院、某縣扶貧互助協會”等合格證都可根據客戶要求“按需定制”。
這些細節表明,很多時候,買賣雙方對于健身器材不合格一事可能都心知肚明。但通過炮制虛假的合格證和檢測證明,這些偷工減料的健身器材卻能夠一路通過驗收,以“合格”的方式上崗。這不僅是在制造安全隱患,健身器材從出廠到進入健身場地,也還可能暗藏著采購、招投標以及驗收等環節的不當牟利空間。很顯然,如果這里面存在的“貓膩”不能被清除,問題健身器材的“需求”就很難線年,國家體育總局會同多部委印發《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工作方案(2023—2025年)》,其中明確要求,擴大健身設施增量、提升健身設施質量、用好健身設施存量,推動城鄉健身設施從“有”向“優”轉變。
在此背景下,一手抓健身器材生產、銷售的源頭規范,倒逼行業供給側升級,一手抓健身器材采購、招投標和驗收等環節的規范,促進健身器材“消費”的提質,讓那些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健身器材“次品”失去生成流通空間,仍有賴于各部門和地方間的協同治理。這不僅關系到民眾的安全,實際也影響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