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會10月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增速較上月快15個百分點
“10月份,在‘雙11’網絡購物節預售、多地開展促銷補貼活動等因素帶動下,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同比增長25.7%,增速比上月加快15個百分點。”在日前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介紹10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說道。
伴隨著冬奧會、金年會大運會以及亞運會的成功舉辦,體育消費開始“破圈”。就在剛剛過去的“雙11”,大眾體育的消費熱潮再次涌起,更多有特點的消費細分品類崛起,戶外經濟、露營經濟、電競產業等成為消費領域新亮點,這些體育消費品越來越多地豐富了民眾的“購物車”。在業內人士看來,體育消費已經成為消費領域的新增長點。
天貓“雙11”開門紅數據顯示,自行車整車、騎行服飾、騎行裝備——最重要的“騎行三大件”漲幅均超100%。其中公路自行車暴漲300%、自行車碼表及配件增長230%、騎行眼鏡風鏡增幅達210%。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院長李啟迪認為,今年“雙11”,以電競、騎行、滑雪、健身房私教課程等為代表的體育消費火爆,是“嗨經濟”“潮經濟”與熱度攀升的體育生活方式的一場雙向奔赴。“享受當下、享受活力”的消費新風尚與不斷細分化的商業賽道等因素共同構成了今年“雙11”體育消費的“狂歡密碼”。
如今,體育對消費的拉動作用是多方位的。以大運會為例,公開數據顯示,大運會贊助商工商銀行通過大運會的籌備工作拓展了豐富的客戶和業務。在政務端,突破了多家機構賬戶;在企業端,拓展落地收單商戶近3000戶,各類企業賬戶超150戶,承接大運相關資金100余億元,拓展行業協會80余家;在消費端,個人客戶新增31萬戶,為志愿者發放銀行卡1.6萬張,發行大運聯名借記卡近70萬張。
體育賽事對消費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在近幾年已經舉辦或正在籌備舉辦國際體育賽事的城市中,體育消費均實現正增長。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北京年人均體育消費已達約3300元,約占年人均消費的7%。2022年成都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578.6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8.4%;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720.6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8.0%。
今年7月,為了加大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豐富體育消費場景、夯實體育消費基礎,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于恢復和擴大體育消費的工作方案》,出臺16條具體舉措支持體育消費。在政策加持下,體育產業還有哪些發展潛力?山東樂體網絡有關負責人表示,體育裝備制造業在體育產業中具有發展優勢。
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2021年體育服務業總產出為16591億元,占體育產業總規模的53.2%。在體育服務業中,占比最高的兩項為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和貿易代理,占比16.5%;體育場地和設施管理占比9.1%。專業人士分析,將體育裝備制造業下游的銷售、租賃和貿易代理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下游管理產業這兩項拿出的話,剩余體育服務業實際占比為27.6%。與國外相比,體育活動管理、競賽表演、經紀與代理、教育與培訓、傳媒與信息大數據服務等產業均有不小的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