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會從耐克的“故鄉”看體育用品行業:融入日常是不是就沒有人才缺口?
每個人家里或多或少會有幾樣運動裝備,跑鞋、泳裝亦或是運動短褲,這些體育用品從功能到款式為我們生活提供諸多便利。
年前由新華網發布的《國內體育公司市值榜單》前四強中,滔博主營運動鞋服銷售,四強均為鞋服相關公司,市值相加為6437.96億元,占總市值的79.15%。
榜單上主營業務涉及運動鞋服生產和銷售的一共是14家公司,雖然不到體育上市公司數量的一半,但市值共計為6982.51億元,占總市值的85.84%。
如果再看半年經營業績榜(港股上市公司在半年報以及年報披露詳細經營數據),無論是營收榜、利潤榜,還是現金流榜,頭部運動鞋服企業始終占據前列。
這也反映當下中國體育產業,運動鞋服上市公司仍占據統治地位。而相較于體育產業更為發達的美國,體育用品行業的發展已經是另一番景象。
沿著縱橫交錯的電車軌道,穿梭于波特蘭的大街小巷,濃厚的“體育氣息”撲面而來:
隨處可見的健身房、瑜伽館;擦身而過的那些跑者、自行車愛好者;以及在遠處的巖石地表、茂密的森林、湍急的小河、寧靜的雪山中的探險者與戶外愛好者。
這家上世紀六十年代誕生于此的體育用品公司,如今已經成長為當之無愧的行業霸主,這家波特蘭本土成長的公司,與這座城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波特蘭作為一座被譽為“Track Town”(競賽之鄉)的城市,仿佛一切都在向人們展示著這座城市的性格,展示這座擁有這個國家乃至世界范圍內運動服裝與鞋類設計與營銷靈感的城市。
根據俄勒岡大學的一項調查,俄勒岡州已有超過900家體育產品公司,其中90%位于波特蘭。而很多被大家熟知的品牌,自然不愿意錯過波特蘭的這塊“寶地”。
比如,阿迪達斯。作為與耐克幾乎“死敵”般的競爭對手,德國人早在1993年便帶著“三葉草”落戶波特蘭成立北美總部,2014年更是把設計總部從德國黑措根奧拉赫遷至波特蘭。
比如,安德瑪。2013年,安德瑪成立波特蘭辦公室;一萬平方米的全新運動鞋與設計部門辦公室也在2017年夏天正式投入使用。
雖說當年波特蘭的體育用品公司不只耐克一家,但耐克的巨大成功無疑吸引了其他的行業巨頭來到波特蘭,也一定程度刺激了當地中小創新企業的發展,同時也吸引了眾多的人才涌入。
人才,無疑是體育用品公司的第一競爭力,Nike 的存在吸引了大量體育產品設計與運營人才來到波特蘭,阿迪達斯、安德瑪等公司為了爭奪人才來到波特蘭,更多的智慧大腦聚集在波特蘭。
2015年 Monthly Portland 一項調查顯示,俄勒岡地區體育產品設計從業者超過15,000人,而這還是在安德瑪入駐之前的統計;
2016年5月《Oregonian》報道,Nike 的擴建總部估計需要擴招 7,000名新員工(Nike 園區雇員10,000 人),安德瑪則可能在現有的500人設計研發團隊基礎上擴充 75-200人,哥倫比亞顧遠超過 6,000人,五年增長 43%,阿迪達斯收購項目增加雇員120人,相當于現雇員人數10%......
面對如此龐大的人才需求量,當地的高校也積極參與其中,對應社會需求培養人才。
以“耐克大學” Oregon University,學校除了傳統的體育管理項目外,還開設體育產品設計本科與碩士項目,2015年秋季學期,學校體育產品管理項目正式成立,同年招生37人,該項旨在專門培養符合體育產品公司需求的綜合性管理人才。
而品牌創始人PhilKnight 更是俄勒岡大學校友,資助數座俄勒岡大學體育場館,13年新建的The Football Performance Center 初始捐助已達到6800萬美金。俄勒岡大學男籃隊連續數年殺入 NCAA 錦標賽并取得不俗戰績,與耐克的支持有莫大的關系。
從波特蘭回到國內,當下的中國體育產業,運動鞋服上市公司仍在體育用品中占據統治地位。
今年首次“殺入”千億俱樂部的李寧,發展勢頭高漲。曾有記者采訪過擔任李寧集團副總裁的廖斌,他坦言:缺人,是一直存在的問題。
隨著業內對于體育產業欠缺人才的關注似乎越來越多,“體育產業的概念很大,但嚴格意義上說,除了體育賽事以外,裝備、傳媒、經紀、地產、旅游等體育相關細分行業仍屬于跨界領域,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才的定義是可以擴大的。”
李寧成立于市場經濟仍處于發展起步期的1990年,隨著公司的規模不斷擴大,需要吸納更多專業人才加入。而消費品行業,則成為了當時李寧公司人才引進的主要來源。
因為2000年初,李寧集團在做職業化的時候發現,體育用品行業本身人才不夠充足,體育商業人才特別稀缺。所以那時候他們就從寶潔、聯合利華這樣的公司找人。
“這些人懂渠道,知道怎么管理客戶,知道怎么做生意。這樣的人進到李寧后,我們再慢慢培養自己的人。”
最近幾年李寧的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更多的資本進入到體育相關行業,推動了行業的擴張,要吸納更多專業人才進入這個行業。
對于在校生而言,渴望畢業以后進入體育用品行業的學生們一定要有對運動的熱愛,而不是看到這個行業“熱”就進來。
除了熱愛外,自己多少應該有點運動特長,從而獲得對運動的獨特感受。另外,公司在考察時還會看重他們是不是有進取心,是否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等特質。
以李寧贊助的籃球和CBA為例,如果員工是負責籃球運動營銷的,那么必須要強調籃球運動方面的專業性和對所贊助賽事的深入理解和認知;
如果員工是做籃球產品開發的,那么對于籃球賽事的專業性要求相對會弱一點,但是會強調對籃球運動本身的理解;
如果員工是做籃球產品終端銷售的,那么對于籃球賽事的專業性要求就會更弱一點,需要更多零售的技能。
因此,如果從職能上來定義體育用品行業的人才,那越接近體育本身的職能,對體育相關的專業要求就會更高;越接近零售,對零售的相關要求就更高,越接近策略層面,對商業的要求就更高。
但也要切記,不要好高騖遠。從基礎做起,一步一步接近行業的核心,多去嘗試才能不斷看清自己的定位。因為中國體育行業真正需要的,是能夠真正拉動行業不斷發展的中流砥柱,而這才是行業里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