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體育用品金年會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內容是什么?
體育用品產業涵蓋體育用品及器材制造、運動車船及航空運動器材制造、體育用品相關材料制造、體育相關用品和設備制造等門類。發展體育用品產業,對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體育需求、增強人民體質、提升生活品質、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特色產業發展工作部署,加快推進體育用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關于體育工作和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特色產業發展工作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化體育用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冬奧會賽事舉辦等為契機,抓創新、提質量、創品牌、增效益,全力推進體育用品產業做大做強,為全省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突出市場化。調動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搶抓健康中國、體育強國建設重大機遇,瞄準消費升級和市場需求,以應用促發展,積極拓展競賽表演、全民健身、職工體育、家庭及個人消費市場,豐富產品種類和應用場景,加強市場拓展,搞好展示銷售,強化業務培訓,千方百計擴大市場占有率。
突出國際化。對標國際一流標準、一流產品,順應全球體育用品產業發展趨勢、發展方向、消費需求,把握大方向,聚集大目標,發展大產業,“走出去”“引進來”,以開放匯聚資源,努力擴大全球市場份額。
突出高端化。把創新作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開發高端、智能、綠色新產品新技術。以工業設計理念滲透產品設計、工藝流程、生產制造等環節,優化產品供給,引領消費升級,提升產品時尚度、消費黏合力、市場競爭力。
突出品牌化。引導和支持企業視產品質量為生命,視產品標準為紅線,視產品品牌為榮譽,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以最嚴標準打造高質量產品,促進產業質量升級。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基本形成鏈條完善、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現代體育用品產業體系,產品豐富度、品質滿意度、品牌認可度明顯增強,全省體育用品產業總規模達到1200億元左右,其中定州市達到500億元左右。
——市場份額明顯上升。到2025年,全省體育用品國內市場占有率力爭由當前3%提升到10%,國際市場占有率穩步擴大。
——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到2025年,全省體育用品產業高新技術企業由當前的20家達到3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由當前的100家達到5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由當前的10家達到60家。
——供給水平明顯提高。中高端產品的創意設計水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明顯提升,高端、綠色、環保、新穎的產品比重穩步增加。到2025年,全省體育用品產業累計推出1000項以上新產品。
——品牌影響力明顯擴大。瞄準國內外消費市場,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品牌。到2025年,形成擁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50個左右。
1.突出規劃引領作用。研究編制河北省體育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確定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目標、路徑、措施和重點地區、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等內容,按照規模千億目標規劃發展。各相關市縣要加強對體育用品產業未來市場、需求升級的研究,對本地“十四五”體育用品產業規劃進行修改完善,按照年均增速30%以上目標支持企業發展。(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政府(以下簡稱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2.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利用現有體育用品產業基礎優勢,鼓勵和支持石家莊、張家口、滄州、廊坊、秦皇島、定州等市建立專業園區,培育市場主體,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帶動體育用品全產業鏈發展。鼓勵企業跨界融合構建產業孵化器,匯聚各方資源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創業指導、頂層設計、政策支持、資本引入,最終實現產業集群、政策集合、土地集約、基金集中交互融通的孵化功能,帶動全省體育用品產業快速發展。到2025年,全省體育用品特色產業園區達到10個,特色產業集群達到3-5個。(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體育局、省發展改革委,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3.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以廊坊夏墊佳美、石家莊英利奧、秦皇島喬氏、定州恒達、邢臺麥迪、滄州張孔杠鈴等企業為重點,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做大做強。以張家口、滄州、廊坊、定州等產業集群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為重點,通過新材料應用、智能科技、設計研發、品牌打造等途徑,對重點企業進行提檔升級。鼓勵企業與國內外大型企業開展合作,對接國際優勢資源,引入先進技術和高端項目,向上游研發和下游應用延伸,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制造企業,打造一批企業集團和行業龍頭。到2025年,體育用品產業集群規模達到500億元的1個、100億元的1個,超10億元企業達到6個,超億元以上企業達到50個。(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體育局、省發展改革委,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4.加速冰雪裝備產業發展。推進張家口高新區冰雪裝備產業園、宣化冰雪產業園建設,積極引入高端冰雪裝備制造項目,形成雪服、雪板等輕裝備,索道、造雪機等重裝備,體育運動器材、康復訓練裝備等相關產品生產集群,打造國家冰雪裝備產業基地。依托廊坊現有的天冰、多貝瑪亞、道沃等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對國外先進制造環節的引進吸收。借助各類人才向雄安新區集聚的優勢,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在雄安新區設立研發基地,形成雄安研發、周邊生產的格局。發揮國家體育用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位于石家莊的優勢,積極整合各類檢驗檢測機構資源,在石家莊搭建國際一流的冰雪器材質量檢驗檢測平臺。(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體育局、省市場監管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5.實施精準招商。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力度。每年組織專業招商活動,推介體育用品產業集群和區域品牌,鼓勵行業協會、各地商會、專業招商機構、頭部企業積極參與,開展產業鏈招商、協會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云招商,外引內聯,吸引戰略投資者投資河北。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來河北設立總部或地區總部,發展集管理營運、研發設計、加工制造、投融資、營銷和采購、辦公和商務會展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總部經濟。(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體育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6.強化企業市場營銷。石家莊、張家口、廊坊、滄州、定州等市要定期組織企業市場營銷培訓,針對企業法人代表和高管團隊,引進名校名師授課,切實提高企業線上線下市場營銷能力。發揮奧運冠軍大省優勢,充分開發奧運冠軍等體育明星和優秀體育團隊的商業價值,為我省優質體育用品代言,推介河北體育用品品牌,鼓勵其退役后在河北創新創業。引導企業植入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直播帶貨、電子商鋪、網紅經濟等。組織實施“冀優千品”河北制造網上行活動,打造一批體育用品知名工業品牌和名優爆款產品。借鑒IT產業爆發式增長的經驗,以展會、論壇帶動發展。組織企業參加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中國(廊坊)國際經貿洽談會、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裝備制造博覽會等大型經貿洽談會。在滄州組織舉辦京津冀體育制造產業發展論壇,在石家莊、廊坊、唐山組織舉辦體育產業博覽會,在張家口舉辦國際冰雪產業博覽會,在定州舉辦中國體育健身用品工業設計創新大賽和中國定州國際體育用品節等活動。促進體育用品與康復輔具產業相結合,在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和全國康復輔具創新大會舉辦專場高峰論壇或專場推介會。(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1.加快創新創業步伐。省每年舉辦體育產業創新創業大賽,引導體育用品企業或創新創業團隊創新供給模式,培育和催生產業發展新動力。支持和鼓勵具備較強研發能力的骨干企業加強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建設,積極創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鼓勵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道路,引導企業積極創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2.加速工業設計賦能。支持企業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以及人機工程學等理念,設計研發原創性新產品,拓展體育用品的功能、性能和用途,提升新穎性、美觀度和舒適性。鼓勵設計意識強、發展潛力大的體育用品龍頭企業建立工業設計中心,支持爭創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依托中國(定州)體育健身用品工業設計創新大賽等活動,深化體育用品設計創新交流,推進體育用品企業與設計機構對接合作,加快設計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體育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3.推動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支持體育用品制造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聯合申報國家、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加強高端設備、高端材料、功能性設計等關鍵技術成果轉化,提高核心競爭力。依托標桿企業和企業孵化器先進加工能力,積極推動新產品研發,重點發展冰雪器材裝備及配件、健身器材、運動防護用具、運動地面用材料、運動類自行車、運動鞋帽、戶外運動器材、體育游藝娛樂用品設備、運動休閑車船、垂釣用具、康復輔助器材、體育智能和可穿戴裝備等產品,提升產品競爭力。(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體育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1.深化企業技術改造。將新型體育用品列入《河北省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導向目錄》,支持符合條件的體育用品技改項目列入省工業企業重點技術改造項目計劃。加強對標對表,鼓勵引導體育用品制造企業對標對表國內外領先企業,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方向,加快設備、工藝、流程、管理等改造升級。加大資金引導,支持重點企業擴規模、上水平,引領全省體育用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2.推動產業數字賦能。積極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體育用品產業的應用,加快產業集群5G網絡全覆蓋,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在體育用品產業規模應用,提升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質量管理水平。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建設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企業內部應用系統的綜合集成和云化改造遷移,支撐企業全流程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重點打造3-5個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形成典型案例在行業進行推廣復制。重點培育1-3個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為行業和區域提供研發設計、設備聯網、生產管控、能源管理、檢驗檢測、供應鏈對接、產業金融等公共服務,推動個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應用。(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3.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實施體育用品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工程,鼓勵各類企業生產中高端體育用品。引導玻璃鋼企業發展運動船艇殼體制造,汽車制造企業發展運動汽車、房車、摩托車,機械加工企業發展健身器材,紡織服裝企業發展運動鞋帽、運動箱包、運動服裝及專業面料,自行車企業發展運動類自行車,毛皮加工企業發展球類產品,電子信息企業發展智能可穿戴運動裝備,食品企業發展運動飲料與運動營養品,新材料企業發展用于體育用品設備器材等的金屬合金材料、高強玻璃鋼、高強合成纖維、高強碳纖維、高分子復合纖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體育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4.發展運動服裝產業。立足個性化、專業化、精細化等健康消費升級新趨勢,鼓勵企業研制、生產符合不同運動項目特點、時尚便利的體育服裝服飾。對標“李寧”“安踏”等國內重點知名龍頭企業,圍繞跑步、球類、戶外健身等細分領域,著力發展差異化運動鞋帽、運動箱包及專業面料,培育一批中高端運動服飾知名品牌。(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體育局、省市場監管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5.發展運動食品產業。依托養元、棗能等省內重點企業,大力發展植物蛋白飲料、天然果肉原汁及復合果汁飲料,開發低熱量飲料、功能型保健飲品等運動飲料。推進食品強縣建設,重點引進一批國際知名運動營養品和功能性飲料制造企業。積極培育自主品牌,加強品牌宣傳,打造一批運動食品企業和運動食品品牌,形成一批特色明顯的地域運動食品品牌。(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體育局、省市場監管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6.促進產業綠色發展。以碳中和、碳達峰為契機,促進體育產品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超前謀劃,提前布局,應對未來國際競爭的碳排放標準限制,開發綠色低碳、個性時尚、功能完備的新產品;大力推進體育產品企業節能節水,培育打造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體育用品綠色制造體系。(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科技廳、省體育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1.提升質量標準。鼓勵支持企業研究制定企業標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積極參加國際、國內權威體育機構認證。支持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全員參與、全程控制、全方位實施的質量管理。在全省建設一批高水平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提升檢驗檢測技術水平。制定支持定州市等重點體育用品產地區域質量提升工作方案,在定州市設立國家體育用品檢驗檢測中心定州實驗室,促進產業質量升級。(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體育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2.培育優勢品牌。強化企業品牌發展和競爭意識,支持企業從貼牌生產向自主設計、自創品牌發展,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管理體系,開展品牌培育工作。創新品牌營銷傳播模式,支持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展示活動,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發揮優勢品牌企業引領作用,加強行業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管理,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度高的區域品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支持企業創新創業。到2025年,力爭培育打造一批國家級、世界級“金字招牌”企業,打造5個區域品牌。(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體育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1.組織產需對接活動。省市兩級每年定期組織產需對接活動,組織省內體育用品企業主動向教育、體育等部門推介優質產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招標采購。(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教育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2.促進全民健身消費。按照健康中國建設總要求,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支持全民健身。各地通過組織體育消費季活動,鼓勵企業讓利營銷,激發消費者購買體育用品,激活消費市場,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發展。(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3.推進體育用品與賽事融合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學習借鑒秦皇島喬氏臺球、石家莊五龍格斗裝備以賽促銷的模式,通過主辦、冠名體育賽事搭建營銷平臺,促進推廣,提升產品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4.激發職工體育消費。基層工會開展或參加上級工會組織的職工業余文體活動所需器材、服裝、用品等購置、租賃與維修方面的支出,職工冬季健身運動支出等,按照《河北省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實施細則》規定執行。基層工會參加上級工會組織的文體活動,確需統一著裝的,可按實際參加人員每人每年不超過800元的標準購買服裝。購置活動用器材按實際需要確定。(責任單位:省總工會,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5.助力學校體育教育。鼓勵適宜各級各類學校師生員工開展體育教學、課外活動、業余訓練、體育競賽和身體鍛煉活動的定型、可靠、安全的體育產品進校園,大力發展學校體育運動,不斷增強學生、教職員工體質。(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體育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1.組建體育用品產業聯盟。借助社會組織優勢,引導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打造產學研用一體的體育用品產業聯盟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產業園區聯動發展的協同創新體系。(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會同省體育局、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2.打造特色體育用品小鎮。定州市謀劃建設集研發設計、商品展示、應用場景、產品體驗、教育科普、品牌宣傳、產品交易等為一體的特色體育用品小鎮,建設承接國家單項比賽場館、博覽展銷場館,建設體育用品小游園、體育用品展示街,做好引領示范作用,以點帶面向全省推廣。(責任單位:定州市政府,省體育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
3.建設特色產品推廣平臺。與京東、天貓、淘寶等銷售平臺鏈接,支持河北省特色產業產品推廣平臺建設,組織專業人員推廣,加大對我省體育用品宣傳和銷售力度。在廊坊國際經貿洽談會上設立體育用品板塊,進行專題宣傳推介。(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體育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一)增加省級工業轉型升級資金規模。在現有省級工業轉型升級資金規模基礎上增加1億元,專項用于支持體育用品產業發展,通過補助、獎勵、貼息等方式重點支持科技研發、品牌建設、基地建設、園區建設、重點項目、招商招展、宣傳推介等,發揮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促進體育用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鼓勵各地根據體育用品產業實際安排相應的產業發展資金。(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體育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二)支持企業提升質量標準。對首次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的體育用品企業分別獎勵200萬元、100萬元,對獲得河北省政府質量獎組織獎和個人獎的,分別獎勵50萬元、3萬元。對主持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的我省企業或團體,分別資助30萬元、20萬元、10萬元。鼓勵體育用品企業加強數據管理,對通過DCMM3-5級的企業,分別給予35萬、45萬、60萬元資金補助。(責任部門: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三)支持企業打造知名品牌。對新認定中國馳名商標企業獎勵50萬元。對成功發布體育用品產業指數,且穩定運行一年以上的指數平臺,給予一定資金支持。組織開展“河北體育裝備器材制造十大品牌”的評選活動,對獲評“河北體育裝備器材制造十大品牌”企業,給予一定資金獎勵。(責任部門: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體育局、省財政廳,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四)鼓勵引進重大項目。鼓勵各市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引進重大項目的機構和個人,按照總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大對體育制造企業的信貸支持,對省級重點支持的體育用品制造企業首貸、新增的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實施貸款貼息,鼓勵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優化貸款流程,擴大信貸規模。對進入輔導期后向河北證監局提供申報材料的體育用品企業,按照《河北省縣域特色產業提質升級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規定給予支持。對符合條件的掛牌上市體育用品企業,按照相關政策給予省級財政獎補。各地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體育用品企業納入支持范圍。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社會領域產業專項債券。鼓勵保險機構積極開發相關保險產品。(責任部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銀保監局、省證監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六)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對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體育企業,符合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符合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規定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責任單位:省稅務局、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七)加強人才培養引進。鼓勵在現有職業高中、職業技術學院增設體育用品行業專業,培養行業的創新人才、技能人才、研發人才等相關人員。支持各地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創辦體育職業技術學校,在辦學資質上給予政策支持,在辦理相關手續時開辟綠色通道。完善人才引進激勵機制,重點引進一批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鼓勵采取項目合作、研究咨詢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
(一)加強統籌協調。省級建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有關部門參與,定期召開聯席會,合力解決產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職盡責、發揮作用,加強對市縣的指導和服務,制定務實管用政策措施,幫助破解產業發展瓶頸制約,助推體育用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壓實市縣責任。市縣政府要落實屬地責任,高度重視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全力抓好工作落實。各相關市縣要出臺支持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人力資源、政務服務等方面提供保障;鼓勵有條件的市縣每年列支專項資金,對體育用品產業從研發、應用到市場營銷進行全鏈條支持。
(三)深化領導包聯制度。各級領導班子成員,要嚴格落實領導包聯制度,堅持一個特色產業、一個包聯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機制、一個推進計劃、一個工作臺賬“六個一”制度,定期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及時召開座談會,傾聽企業意見建議,協調解決困難問題,確保責任落實到位、包聯服務到位、支持政策到位。
(四)制定專項服務“政策包”。研究制定支持全省規模以上體育用品企業發展“政策包”,實施一企一策診斷幫扶,梳理企業反映的問題和意見建議,列出任務清單,明確責任部門,推進落實落地,精準破解難題,促進企業發展。
(五)強化督導檢查。建立督導檢查機制,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會同省有關部門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及時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堅持“月調度、季通報、年終總結”的調度推進機制,全力促進各項工作順利實施、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