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金年會上心理健康服務的缺口
在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社會治理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共話社會治理與心理健康,呼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心理根基。
“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應只從心理學和醫學視角去看待。”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院長李韜指出。金年會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前會長許燕提出,身心健康問題從本質上看是社會問題,可以通過改善社會環境的方式來促進健康。
李韜介紹,心理精神疾病帶來的經濟社會成本高,對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影響大。當前患者的療愈需求較多,然而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供給缺口卻很大,干預方法有限。以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為例,家、校、社、醫、技尚未形成有效聯動,還需從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協同、政策協同方面發力。
據悉,在落實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中,目前仍存在部門協同乏力的問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進度、工作成效的區域差異還比較大。
“社會心態是反映社會治理的晴雨表。”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主任付強認為,要著力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做好資源配置和頂層設計,厘清職責分工,壓實責任,共同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尤其要加強預防端和康復端的建設。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更重要的是從體系內向體系外溢出,要從醫療機構走進社區、家庭、機關、廠礦、學校等各個領域,讓社會心理服務貼近社會、貼近需求、貼近行業。
隨著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社會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這一變革不僅正在深刻改變社會的經濟結構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更對人的心理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康震表示,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任務非常艱巨。一方面社會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必須兼顧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另一方面城鄉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新的社會群體不斷涌現、數字技術加速迭代升級等,這些給社會治理帶來新的挑戰、提出新的課題,同時也為社會治理現代化和能力水平提升帶來了契機。
“數字技術提供了洞察人類心理奧秘的新鑰匙。借助日新月異的數字化工具,心理疾病的監測預警、預防、治療有望進入更加全面、主動、實時、精準、高效的新階段。”李韜介紹,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可以進行無感監測、進行智能心理模型分析、建立數字心理畫像,還可以實現數字化情緒分析與個性化干預,同時依托智能技術和工具提供情感陪伴。
除了借助數字技術賦能、用好現代科技外,還需積極營造促進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李韜呼吁,全社會共同參與,一起培育“心理資本”。在他看來,“心理資本”指的是個人或群體的認知和情感資源、心理健康素養等。國家如何發展其“心理資本”,不僅關乎國民心理健康、社會團結穩定、社會的包容性,還將影響經濟競爭力和繁榮度。他建議全社會加強對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的關注和投入,倡導“減速”生活,并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滋潤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