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基層醫改新實踐 構筑健康服務新格局——蘭州市城關區衛健局調研指導社區衛生服務一體化建設
四月春深,在“中心站一體化”建設推進的關鍵節點,一場特別的“體檢”在此展開。4月3日下午,蘭州市城關區衛健局尚淑寧副局長,基婦科陳知遠科長走進拱星墩焦家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透過服務場景的細微變化,捕捉基層醫療工作的深層脈動。
此次調研首先聚焦“中心站一體化”建設的底層邏輯。當大多數地區還在探索機構合并時,這里已構建起“神經中樞+末梢網絡”的協同體系:中心作為決策大腦統攬9個下轄站的資源配置,站點化身為服務觸角延伸至多個網格。關鍵不在于機構名稱的統一,而在于打通了人員流動的“旋轉門”、質控標準的“度量衡”。這種改革不是簡單的“1+1”重組,而是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診療數據、公衛服務、運營管理的全要素流通,讓原本孤立的醫療單元真正產生協同效應。
在健康管理數據的背后,調研組捕捉到更具深度的變革軌跡。電腦屏幕上不僅是血壓、血糖的監測數據,更是居民健康畫像的實時拼圖。這不是冰冷的設備堆砌,而是通過23類健康數據的交叉分析,將被動接診轉化為主動干預,讓慢性病患者在病情惡化前獲得精準指導。
調研中最具價值的發現藏在服務末梢。在查閱家庭醫生數據時,部分檔案中特別標注了社區支持信息;在分析門診病種結構時,某些病種的就診比例發生了顯著變化;在追蹤醫聯體轉診案例時,發現下沉專家的帶教實踐提升了社區醫生的診療能力。這些看似離散的信息碎片,拼湊出群眾健康需求升級的清晰圖譜——從疾病治療轉向健康管理,從單一診療轉向全周期服務。
此次調研的價值,不僅在于驗證了“中心站一體化”模式的可行性,更揭示了基層醫改的深層規律:當改革從行政推動轉向需求牽引,當技術應用從工具屬性升級為生態構建,當資源整合突破物理邊界形成價值網絡,基層醫療機構就能突破“夾心層”困境,真正成為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線”。